■于新循,男,1966年8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学科专业:法学。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专长于商法总论、破产法研究
■工作任职及所获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科点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教授)委员会委员/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5次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优秀事迹
1.科研成就:独立出版《现代商人法纵论——基本理论体系的探寻与构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规制研究》等专著6部,已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教育部项目(3项)、司法部项目、四川省社科项目、成都市软科学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课题20多项。
2.育人实效:2010年开始指导本校的法学硕士研究生,至2023级共计39人。现已毕业的32位法学硕士,思想品行端正,追求学术研究,就业质量较高。
(1)科研成果丰硕。至2023年,所指导研究生已公开发表包括CSSCI期刊、大学学报在内的学术论文85篇,收录于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及四川省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会等高等级学术年会论文集50多篇(并获二等奖、三等奖若干篇),参与导师课题以及自己主持课题20多项,11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以5个典型为例:其一,2010级刘琳2013年毕业被人才引进到广元市委党校工作,当年全校科研考核即获得第一名,2022年又以副教授身份作为青年人才被正式调入到四川音乐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二,2012级的彭旭林读研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及“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毕业后考入泸州市龙马潭人民法院,后因工作优异而被选调到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其三,2015级的吴宜男品学兼优全面发展,2018年毕业后到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任教,已成为法学院民商法教学骨干;其四,所指导的2018级3位研究生中的宋洋与钟芳2篇硕士毕业论文“双盲审优秀”而同时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甚为难得;其五,2019级的薛贤琼科研能力强、学术潜力大,2022年毕业就以极高的综合优势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民法学博士研究生。
(2)就业质量较高。现已毕业的包括多位作为引进人才的32位研究生,遍布于四川全省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央企及地方国企等。特别是这些研究生工作之后所展现出一如既往、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更是值得期待。
3.社会活动:兼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首批)立法专家,四川省政协立法协商专家,农工民主党四川省法制委副主任,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以及四川省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3个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参与四川省人大组织的地方法规清理以及案例研究报告评审工作,全面参与《四川省企业和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草案)》《四川省职业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等50多部立法草案的修改工作,为四川省地方立法建设作出了贡献。
■寄语:怀揣梦想,星光灿烂。肩负所托,秉持大德,恪守底线,笑面挑战。以厚实学养并宽广胸襟,诚信于心而执着于行,勤耕细作而挥洒自如!
■乔洪,男,1964年10月出生,教授(设计学),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
■学科专业:设计学/艺术设计。主要从事设计文化遗产研究和服装服饰等专业研究。
■荣誉称号:2018年被学校评为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创建者;省内外包括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研究生学位答辩委员会主席;2021-2025年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纺织出版社第八、九、十届编审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设计领域分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专业学位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艺术学专项成果鉴定专家。
■优秀事迹:
(1)管理工作中,在学院提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观”,指导专业学科建设。一是学科建设取得突破:2013年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硕士;2017年申报设计学一级学科,2018年获批。“设计学”学科自建立以来进入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名,在成渝地区名列前茅,2018年在全国排名前9%,位列第15位。二是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8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4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1项,并出版专著35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三是本科教育取得进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为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课程三门;为了专业和学科建设,规划主编了四类系列丛书:《设计类基础教材》《时尚艺术设计系列教材》《设计学译丛》《设计学论丛》,实现内涵式发展。
(2)业务工作中,系统谋划、敢于担当。带领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课程建设都身先士卒,取得不俗的成绩。科学研究: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丝绸之路的蜀锦织物设计与工艺文化交流研究”,项目负责人;出版专著1部;发表包括权威核心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30余篇。均以排名第一获得2005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两次奖励。人才培养:参与青年教师课题组,先后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个第一主研、3个参研;组织、指导、修改教师们的学术论文、申报材料、结题报告,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近几年培养校内外进修学生8人,他们先后获得了课题并晋升了职称,其中1位考取了四川大学的博士;指导的2016届硕士生乔熠、2022届硕士生王晓雅获优秀毕业论文等等。学科建设:建立设计学一级学科;先后承担“艺术设计”领域评估2次、设计学一级学科评估1次,取得较好成绩;担任全国专业硕士教指委委员和学科评估专家,圆满完成任务。专业课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主讲教师;2004年负责的《服装导论》获得四川省精品课程。社会服务:2004年参与策划云阳服装厂的可行性报告,获得重庆市经委的认可并批准;2007年参与中国一航“航宇杯”大赛评委;2016年第十九届真皮杯全国大赛评委; 2018年参与《时尚成都》录制;2019年参加“丝绸女神杯”中国丝绸服装设计大赛决赛评委;2020年参加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评审;2021年成为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省内外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同时参加多个A类学科竞赛攀升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寄语:共享资源、成就他人、面向未来。
■刘咏,女,1975年5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水处理材料与技术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负责人、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技术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川渝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四川省环境保护持久性污染物废水处理重点实验》主任和《四川省高校特种废水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首届四川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12-2014 年度四川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苑东生物人才培养贡献奖”、 “2020年度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 “第二届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新秀奖”、“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四川师范大学251人才培养计划”、“四川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攀登计划(杰出学者C类)”以及“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3)”和 “2023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优秀事迹:
主要从事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系统研究微电解原位产H2O2作用机制、化学反硝化技术脱氮和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新污染物。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他引约957次,单篇他引最高230次,ESI高被引论文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转让4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1项(排名1),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3)。
近三年,主要承担《高等环境化学》、《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和《现代化学理论与前沿》等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针对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既培养能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培养有实干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2021-2022年期间,共指导了5名硕士毕业生,毕业时每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有90%论文发表于SCI 二区 TOP以上的期刊;有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5名研究生均以应届身份考取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博士研究生。此外,在此期间,指导了11名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多篇,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多次参与环保部门和环保行业组织机构的技术咨询和科技评价工作;研发的浓缩液处理技术和新型碳材料已应用于广东、四川、湖北、广西等地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 研发的除氟技术已应用于光伏电池废水处理工程,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寄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逐梦前行。
■伍晓春,女,1978年2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化学)。丰要从事教师职前培养和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
■荣誉称号: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四川省教育评估员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化学教育》期刊评审专家。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导师,全国教育硕士微课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华文杯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青教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校级园丁奖、校级硕士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校级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校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
■优秀事迹:
伍晓春教授躬耕教坛21年,始终秉持立德树人初心,担当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竭诚为学生服务;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感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努力以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良好风范。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是她一直以来始终牢记老师是她的第一身份,教书育人是她的第一工作。她把习近平点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等殷切期望转化为奋进动力,把三尺进台当做她的“责任田”。在教学中,她既注重引入学术前沿,也重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除了课堂教学,她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单独辅导、交流谈心等多种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厚植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以提升培育效果。
时光不待人,总是太匆匆。时间的齿轮转到2023年,伍晓春在高校工作时间已经进入第22个年头,为了做好教师这份工作,她在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上下而求索。从教以来,她以主编身份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教材2部,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
伍晓春非常享受教师的这项工作,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业规划,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培养的43位研究生中,1人已经成长为省内化学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中学正高级教师。
对于拔尖学生的培养,她非常重视,为了鼓励本科生积极报考研究生,她带领同年级的大学同学筹款上万元,资助学生的考研报名费,共支持了学院60余位学生,所资助的学生中一半以上考取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
在社会服务方面,她活跃于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在四川省教科院、成都市教科院、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等组织的教学研讨会中做专家辅导报告30余场,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受到一线教师的好评。
化育万物,学贯中西,既是化学人坚守的院训,也是伍晓春对育人工作的一份担当和赤诚,她用自己的行动在学生培养的工作中,以一片丹心在育桃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引领更多化院学子成长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为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育人模式转变谱写新的篇章。
■寄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余华,男,1972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
■荣誉称号:2019年12月,获评“务实杯”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20年6月,获评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21年1月,获评学校2020年度综合类“科研十佳”;2022年4月,获评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11月,获评学校2022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23年11月,获评学校202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优秀事迹:
2007年以来,先后指导近60名硕士生按期毕业,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具有团队意识,主动与学科点其他导师交流研讨学科理论前沿、学生指导、项目申报及完成等。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重视学生学术素养的涵养和进阶,对求教的同学有问必复、知无不言。对于自己指导的学生,以定期读书会、项目式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过程性培养,对学生点滴进步或其他成绩及时予以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懈怠、心理困境及时予以疏导或纠偏。近5年与指导的研究生合作发表论文6篇,参编教材、著作各1部,其中CSSCI期刊论文4篇,校定核心报刊论文2篇;指导的研究生3人次获评国家奖学金,3人次考上博士研究生,3人次获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人次获评“华文杯”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一等奖或二等奖,1人次获评“华文杯”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一等奖,1人次获评全国“田家炳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思政)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
■寄语:感恩狮山龙湖的日出日落、四季风华,乘兴而来,学成咏归。
■刘刚,男,1968年11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生物学,198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6年在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工作任职及所获荣誉称号:生物技术专业负责人,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功能食品专委会副主任,若尔盖县-浙江大学城乡规划研究院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创新实践基地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微生物学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食品功能与加工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优秀事迹:
主要从事功能性微生物学、食品功能化的研究,对金花菌、螺旋藻、灵芝、苦荞、芒果、葵花、移枍、青刺尖、播娘蒿和小檗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各级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主讲国家一流课程1门,主讲省级一流课程3门,参与编写教材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余项,主导多家企业获得8项保健食品生产批文,获得教育部的课件优秀奖、校级和院级本科生、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奖励。已经培养了约20名研究生,他们都十分优秀,如:2019级的研究生何扬航的毕业论文《雅安藏茶发酵过程微生物多样性及物质、风味变化的研究》获得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013级的研究生杨妍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2010级的研究生姜唯唯获得2012年国家奖学金,并于2013年评为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
■寄语:贪图省力的船夫,目标永远下游。
■陈光淦,男,1978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数学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数学。主要从事随机动力和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带头人培养基金获得者,四川省数学会常务理事,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德国Zentralblatt Math评论员。
■优秀事迹:
陈光淦主要研究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关的非线性系统,这在超导超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运用随机分析、动力系统理论分析了噪声干扰和奇异摄动对系统的影响。让“块”代替“点”来研究系统,从而简化和提高了问题研究的有效性和直观性。研究成果发表在J FUNCT ANAL、SIAM J MATH ANAL、J DIFFER EQUATIONS、PHYSICA D等一流学术期刊上,其中关于随机不变叶层的研究因“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将被广泛应用”而被菲尔兹奖获得者Haire教授推荐发表。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专家多次引用,其中关于随机系统的几何图形刻画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Chekroun教授在Springer公司出版的两部专著中引用,且被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Duan教授在Elsever公司出版的专著中引用。陈光淦现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2006年、2010年和2021年3次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其中,2021年为获奖第一完成人。他还曾应邀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纯粹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伊利诺理工大学数学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所和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等著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陈光淦是省级科研团队“数学物理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的带头人。该团队核心成员8人,平均年龄37,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导4人,硕导8人。他带领团队已取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其中6人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学术访问,2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获四川省杰青。
陈光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指导毕业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23年,陈光淦指导的1名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获全优(5优),同时指导的3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都获全优(双优)。陈光淦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到重庆邮电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七中、西川中学、师大一中等单位工作并迅速成长为工作单位的骨干力量。另外,陈光淦结合自己科学研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让学生领悟学术论文研究的精髓所在。他所指导的本科生多次获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他曾多次推荐本科生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夏令营活动并被成功保送这些高校读研究生。他还多次推荐本科生成功申请了英国莱斯特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自己也因此荣获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优秀本科论文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四川师范大学劳动模范称号。
■周思波,男,1971年11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数学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数学)。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
■荣誉称号:2000年获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赛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 2016年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8年获第八届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获2021——2022年四川师范大学劳动模范。
■优秀事迹:
自2005年调入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以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将学生与学术研究置于第一位,是省级精品课程《竞赛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学》主讲教师,主持和参加省级、地方学校课题近10项,参编教材5部,其中参与编写的《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2010年获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8年参与研究的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高校师范生培养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日常的教学中,他先后承担了数学教育方向几乎所有的本科课程以及相关研究生课程,累计20余门。他潜心育人,指导本科生获得四川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东芝杯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奖项,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有多篇盲审获得“双优”。多年来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四川队营员开设专题讲座,培养了多名冬令营金牌选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数学人才,深受学生好评。
近十年来,他积极参与各级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足迹遍及省内各地市州县,乃至雷波、布拖、普格等少数民族和偏远山区,并以此辐射周边各省市、自治区。通过“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四川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送教下乡,提升基层教师的教育水平,指导和培训的基层中小学骨干教师多达6000余人,为提升我省乃至全国西南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学的美丽;他用生命的一点一滴兑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寄语:但求耕耘,莫问收获;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刘芹利 女 1979年4月出生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主要从事英语学科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十佳本科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优秀事迹:
融情于教,注重思想与价值引领,贯彻全方位导学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用心关注每一位研究生的个性与成长,从学习、生活、为人处世和人生规划等方面保持密切的沟通和指导,因材施教,做好研究生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
砥砺科研,发挥研究生导师引领作用,落实科研育人。带领研究生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工作,积极联动基础教育,参与申报与研究相关项目。近五年成功立项三项省级课题,两项校级课题。连续六年举办研究生同门学术论坛,通过组织毕业的学长教师和不同年级的同学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教学能力与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两名研究生分别于2017年和2022年荣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020年指导的研究生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取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2022-2023年四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全国教育会议并发言。
注重教师教育基本功的提升,落实竞赛育人。转化教育成果,落实竞赛育人,指导研究生参加英语专业竞赛和英语师范技能竞赛,实现参赛全覆盖,取得多项竞赛硕果。在全国“田家炳杯”和“华文杯”两项英语师范技能最高竞赛舞台上,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指导学生全员参与,斩获包括田家炳杯教学技能一等奖、华文杯教学技能测试一等奖、华文杯教学设计测试一等奖等各级奖项。
扩大教师指导服务面,投身基础教育与社会活动,落实实践育人。积极参加基础教育的教研活动,与校外指导教师紧密合作,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活动提升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带领研究生团队,为中学开设《英美文学赏析》校本课程,联结高校教育与中学教学,提升中学生的文学赏析素养。
近年来,在科研、竞赛和实践育人的多重实效下,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等各级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四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两名研究生荣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三名研究生荣获四川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一名研究生荣获四川师范大学学术之星等荣誉称号。
■寄语:希望同学们能够目标清晰,诚信严谨,勇敢进取与持续超越,在研究生生涯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学术和教育梦想!
■郭英, 女, 1963年5月出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学术院长。
■培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学科专业:心理学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社会心理、网络心理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优秀事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2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建设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
所带研究生12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指导研究生13人的毕业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积极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主持的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被批准为校级重点研究项目,指导的研究生8人成功考博深造。同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及教师科研指导工作,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
■寄语:知识、兴趣和良好的品行,是成功的要素。
■李俊涛,男,1977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学科专业:设计学。主要从事设计学研究、非遗文化艺术与博物馆文创设计研究、道教图像艺术研究。
■荣誉称号: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首批“高层次人才攀登计划--教学菁英”。现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设计师沙龙理事、四川省群众文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平面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文创产业专委会主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成都市版权协会第三届常务副理事长。
本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道教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艺术推广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省级重点横向项目5项(四川省鹤鸣山道教文化与宫观规划设计2009、都江堰青城山道教文化灾后重建规划设计2009、山西芮城(九峰山)纯阳宫修复工程暨道教文旅开发项目规划2010-2011年)、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传承人群技能培训班教学服务项目;曾获得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实践》建设项目;承担教育部新文科改革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共30余篇(包括文艺研究、装饰、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2篇)。
至今应邀在法国图卢兹市议会、德国奥古斯丁中国中心和人类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巴黎国际诗歌艺术节、米兰国际设计周、日本名古屋国际设计中心、韩国首尔 KECD 设计中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联展13次,作品获博物馆收藏。2017-2018 年应摩洛哥王国文化部邀请做个人作品巡回展。设计作品入选“第十届、十一届亚洲平面设计三年展”(ico-D)、“2017、2018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作品展”(中国文旅部)等大展,获得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中国之星设计奖等设计大奖和2023东方创意之星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金奖。
■优秀事迹:
李俊涛教授非常注重跨学科研究,一直致力于将蕴含中国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平台进行数字化艺术设计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自信。先后应邀参加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法国巴黎高等研究2011、美国纽约州立大学2013、香港中文大学2015)、4届国际道学研讨会(波士顿大学2014、台湾宗教哲学研究社2016、洛杉矶罗耀拉大学2019、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2021)等。李俊涛教授的艺术先后接受了中国文化报、四川经济日报、成都看读新闻、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版和凤凰微新闻等主流媒体专访报道。
在研究生设计教学中,尤其注重思政理念与专业实践的同屏共振,在学术思想上,用艺术设计的语言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来铸就的辉煌,以及提升巴蜀文化软实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理念先行,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同步实施。在研究生课程思政中明确阐释非遗美育和博物馆文化“以美养德、以美润心、以美化人”的建设理念,依托国家级新文科设计教育改革项目,结合学校艺术类学科丰厚的积淀,引领思政+设计美育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目标与路径。同时将重点教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反哺思政教学。
第二,学科引领,课程建设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对标高质量、高层次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优质、特色研究生课程资源建设,2023年获得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实践》建设立项,促进课程质量整体提升。指导学生团队完成“跨越百年党史的红色七城之旅” “恰同学少年,在百年奋斗路上起航新征程-红色美育课程赋能教育”等系列创作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近五年,指导研究生获得A类竞赛国家级一等奖10余项,其他国赛等级奖30余项。
第三,彰显特色,思政团队与美育环境同步建设。大力推广“思政+设计教育”融合的特色党建和教学示范案例,将思政美育深度融入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格塑造与价值引领,实现思政核心价值与艺术教育同向发力,达成“以美养德”育人目的。师生的教研系列论文《乡村振兴视域下傈僳族手工艺传承人群的“非遗美育”创新模式探索》《思政美育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创新性实践》《美丽村绘:乡村墙绘艺术的美学营造与设计赋能》《“熊猫+”数字融创探索及概念设计研究》先后获得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二等奖等,并入编大型学术刊物《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22-2023》、《课程思政:理念、教学设计与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培养成果显著。
李俊涛教授也重视研究生教研平台创新,强化校内外研究生教学基地的建设,以数字化教学手段具体推动非遗美育和思政教学,已经孵化出一大批研究生思政美育和文创设计成果,应用于四川省十四五规划建设中,从而为乡村振兴建设带来高价值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寄语: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生教育中,立足新时代文艺发展新形势作出有力地创新实践,在培根铸魂上展现川师大教师的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能够创新性地将富有中华美育精神、地域文化特色、人文价值、人格塑造等特色的美育资源融入专业课堂,凸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冯朝胜,男,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中国网安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四川师范大学智能计算与大数据中心负责人。
■培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始终将确保网络安全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攻关目标,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密码学、云计算、大数据、联邦学习等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作为研究方向。
■荣誉称号: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全省仅20人);荣获过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排名第一)、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和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十佳(5次,2013年排名第一)、四川师大现代园丁奖、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2019-2020,2021-2022)和四川师范大学首届“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等。
■优秀事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10项,作为核心成员主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交流合作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20项。在IEEE Network、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际国内颇具影响的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一区4篇,SCI二区顶级1篇,CCF A论文17篇,ESI热点论文4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均为一作或通讯作者)。5篇ESI论文的SCI他引数达527次,计算机学报和电子学报上两篇论文的他引数近400次;出版信息安全专著和科普读物各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负责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智能计算与大数据中心”,中心有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6名和研究生30余名,形成“老中青”人才梯队和“传帮带”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格局。中心与中关村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日本发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中国电科、中国网安、卫士通、安恒信息等国内信息安全龙头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培养研究生和访问学者100余人,指导研究生发表顶级学术论文20余篇,3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优秀。3名毕业研究生分别到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职单位包括中国电科、中国网安、成都卫士通、阿里巴巴、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和院校。
■寄语:科学是光,照亮前行路上的夜,勇敢去追吧!成功固然可喜,但有反思的失败却更加深刻,是刻在成功骨子里的基因。
■雷勇,男,1981年8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培养单位:哲学学院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研究。
■荣誉称号:第十四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1-2022年度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优秀事迹:
1999年7月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3年6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被保送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姚定一教授,2006年6月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留校工作。2009年9月—2010年6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学,师从王续添教授。2010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治专业读博士研究生,师从黄嘉树教授,2013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9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后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其间,2017年9月—2018年6月,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访学,师从朱光磊教授。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各1项。在《世界哲学》《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云南社会科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收录,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
■朱小燕 女 1979年11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所获荣誉: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硕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理论经济学,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注于绿色发展和区域经济研究。
■优秀事迹:
作为一线教师,教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立德树人基本理念为指导,关注学术前沿,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经济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立项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多项,成果获全国A类竞赛一等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主持教学改革项目,发表课程改革论文,推动专业建设,成果获校优秀成果二等奖;作为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负责人,打造课程资源库,着力开展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坚持以研促教,近年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三本,主持省厅级项目两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策献言,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成果被地方职能部门采纳应用。
■寄语:“保持好奇,不断探索,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刘强 男 1978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脑与心理科学研究院
■学科专业:心理学。主要从事视觉工作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现为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与脑调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脑电相关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已在Current Biology、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Brai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vision、《心理学报》、《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项。
■优秀事迹:
长期坚持科研育人,注重思维训练。围绕视觉工作记忆的存储机制,对硕、博学生分类引导,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以课题项目为牵引,团队合作攻关,每周定期研讨,追踪国际前沿,优化实验设计,发表高水平论文。到目前为止,指导硕士研究生(含在读)43名、博士研究生(含在读)11名。实现研究生人均有独立科研课题,形成3个重点突破方向,与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团队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截止到目前,所指导的硕士、博士以第一作者在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Cognition and Emo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先后有 20位硕士研究生到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2人次获批省级优秀毕业生,5人获批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
■寄语: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期望每一位研究生在这一阶段能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畏困难与挫折,通过拓宽知识视野,掌握专业科研技能,提升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傅林 女 196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大学文化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二级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育政策研究系访问学者,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高等教育、教育领导力与国际比较教育系访问学者,曾应邀到挪威、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教育委员会做学术访问和交流。
■优秀事迹:
傅林教授的科研立足于学科前沿和四川社会发展,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实地广泛调研,她的研究一手资料详实,数据充分。她承担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汶川大地震、四川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四川留学生教育、四川归国人员服务政策、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以及美国社会运动与大学关系、北美教育史上的种族歧视、中日高等教育交流等。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或主编专著5部,参编著作10余部;在《教育研究》《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外国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中国教育报》两次发表书评对傅林教授的研究成果予以了较高评价,认为其研究“对于大学正本清源,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傅林教授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三十余年,潜心教书、悉心育人,注重师德修养,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学生,满腔热忱指导学生。一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后记》中写道:“傅老师在我已经进入梦乡时还在给我批改论文,早上醒来总会收到修改意见,并且无论是文章结构,思路脉络,还是语句符号,她都为我分类标注,没有傅老师的辛勤付出,我真的不敢想象我的论文是怎样的面目。记得您说过,‘你们就像是星星之火,只有先点燃你们,你们才能点燃其他人’,这一句话对我影响深远,是我决定从事教育行业的格言。”她长期担任本科生的《比较教育学》课程,以及研究生的《高等教育史》《比较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史》《人类智慧与文明史》等课程的教学,是四川省高等学校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骨干成员。她所指导的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四川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国家奖学金;获得四川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和四川师大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由于业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学术论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优秀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2021-2022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傅林教授从不囿于书斋做学问,积极服务于社会,曾获“中共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四川各地的大中小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社区学院,深入实地了解我省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四川省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近年来她承担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计划、四川藏区教师培训等教学任务;参加“天府人文讲坛——四川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百场人文科技讲座进社区活动”;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支教团,到雅安等地义务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专家团赴西昌民族幼专推进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帮扶工作等。
■寄语:几十载春华秋实,始终如一,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吴春艳 女 1982年4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特殊教育。主要从事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特殊教育硕士点负责人。四川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康复分会副会长,四川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2021-2023年度四川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四川师范大学2022-2023年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四川师范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优秀事迹:
吴春艳爱岗敬业,长期扎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主研了七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在《中国特殊教育》、《比较教育研究》、《现代特殊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她重视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所撰写的教学案例《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开展差异化教学?——培智教育班级课程设计与实施》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她牵头组建了特殊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立项了成渝地区特殊教育虚拟教研室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作为研究生导师,她根据研究生的发展情况,为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水平和社会经验的提升提供个别化指导,成效显著。首先,与研究生共同做好学习规划:研一夯实专业基础,确定研究兴趣;研二注重专业实践与学术训练,研三着力论文写作与求职应聘。其次,通过定期的导生组会,加强师生交流,督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再次,积极为学生创造到基础教育一线开展见习、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学术研讨会。最后,重视学生的每一篇论文写作,鼓励并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打磨,在学术训练中,提升科研能力,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奠定基础。所指导的2020级研究生胡小芹的学位论文被评为2022年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所指导的2021级三位研究生已发表6篇学位论文,其中两篇为CSSCI来源刊论文。
此外,吴春艳老师长期致力于通过授课、公益讲座、论坛交流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特殊教育理念,倡议构建包容、尊重、支持特殊儿童发展的融合教育环境。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求真务实开展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2023年,受四川省教育厅委托,主持开展了四川省学前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发展的调研工作,面向全省新教师开展了融合教育领域的专题讲座;受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委托,为全省市(州)残联相关同志开展残疾人教育的相关培训;多次受邀为广元市和成都市成华区、双流区、新都区等地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学校和儿童康复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寄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超越自我,定能实现梦想!
■林洁,女,1975年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影视与传媒学院
■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从事研究:电影及动画史研究。
■优秀事迹:
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主持省厅级课题四项,主研国家级、省、厅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影像叙事的时空建构》,编写教材《动画设计》,《立体构成》(动态构成部分),在多种专业期刊及国内会议上发表电影、动画、美学、艺术教育专业论文数篇。指导学生作品获多种奖项,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创办成都红胡子动画工作室拍摄短片,作品多次获奖。
担任硕士生导师期间,悉心培养学生,学生们在校期间作品荣获多项奖项,顺利毕业后学生们主要从事高校教师工作和电影创作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皆有良好的发展。
任国家一级摄影师,四川高校摄影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会员,成都市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多次为高校及个人摄影家策展、参与香港卫视西部频道多部纪录片创作。
■寄语:有幸陪伴同学们度过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时光,有幸能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与同学们共同探索电影艺术的无限魅力。电影的世界千变万化,探索无限,研究生阶段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关键时期,愿同学们在电影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为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唐晋,男,1973年10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培养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主要从事研究:影视创作、影视造型
■荣誉称号:
一、2021年6 月获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2021年10 月获“2021第十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最佳指导教师奖;
三、2022年5月 获“2022年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暨第
15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2022年6月 获“2021—2022学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实习“优
秀指导教师奖;
五、2022年11月 获“2022年四川好创意暨全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
■优秀事迹:
1999年,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同年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至今已24年。二十多年来,我从一名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教书育人,造福桑梓,做一名好的高校教师”是我人生的宗旨,并不懈践行之。
一、进行民族志纪录片创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在执教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学校课程、人力及器材资源,组建师生团队长期深入四川、云南、贵州等各偏远地区展开大量民族志纪录片(包括部分“非遗文化”题材)创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如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团队拍摄完成系列纪录片《苗语》《问道川剧》《山雨》等;指导学生完成纪录片《最后的杀生》《竹海造纸人·家》《蜀中坊鉴》等。这些作品旨在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前发展,促使学生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体系,使他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程”的践行者。所创作和指导人类学纪录片相继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俗博物馆及广州图书馆收藏,并在国内外各级赛事中获奖。
二、讲好中国故事
2021、2022年度,我作为纪录片创作指导教师积极加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四川行”视频创作活动,指导来自于俄罗斯、墨西哥、尼泊尔、乌克兰、卢旺达、吉尔吉斯斯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完成了《鱼翅与花椒》《诗歌里的成都》《茶与川剧》《玛丽娜的蜀绣情缘》《风渡苗寨》等展示四川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系列纪录片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致力于地方影视发展
2020年,我组建研究生团队与阿坝州电视台合作,创作完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作品《森吉梅朵》。该片已在阿坝州电视台、康巴卫视、安多卫视播出,阿坝州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及每一位共产党员争相观看,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力。从2018年至今,我带领学生团队与宜宾珙县相关部门合作创作完成了大量纪录片和剧情短片,并坚持每年定时为当地村民展映已创作完成作品,目前已展映的纪录片作品包括《山呀呦》《苗语·长老》《苗语·果喃》《务图》《咪多的夏天》,以及剧情短片《消失的水怪》等。
■寄语:我想我的执教生涯还很漫长,在专业知识领域、现实题材和人类学纪录片创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必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掌握更好的授课技巧,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前面的困难有多大,做一名好老师依然是我不悔的选择和毕生的梦想。
■靳彤 女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基础教育研究院
■学科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主要从事语中小学文教育研究。
■荣誉称号:无
■优秀事迹:
科研成就、育人实效、社会活动
靳彤教授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专家组成员,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国家级培训专家、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
靳彤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科书、阅读与阅读教育、语文教学设计、教师教育研究,高水平科研成果丰硕,为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显著学术影响力。曾主持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和部省级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十余项,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内顶尖教育期刊和《语文建设》等高水平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独著、主编的著作十余部。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获省社科三等奖一次,参与编写的统编语文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靳彤教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建设有三门国家级课程(其中两门为课程负责人,一门为第一主讲教师)和三门省级课程(均为课程负责人),其中线上型国家一流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基础》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在国内师范院校和一线教师中获广泛好评,社会影响巨大。
靳彤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帮助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靳彤教授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入库专家和统编语文教材培训专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面向中小学教师编写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卷)》《统编本初中语文名师教案》等书籍,受到一线教师的好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查工作及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积极服务社会。
■寄语:志要高华,趣要淡泊。
■帅晓红 女 1972年10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物理。主要从事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师范大学师德标兵;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先进个人;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连续多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学指导教师。
■优秀事迹:
承担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物理课程与教材研究》,该课程已经成功立项为2022年度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有四川省教学成果奖3个和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个,主持或参与物理教育教学类改革项目十余项,撰写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六部(四本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两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一书被纳入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目前有30多所高校使用。连续三届指导4名研究生参加“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物理)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其中3名获得一等奖。指导研究生论文《智能手机应用于中学物理常规教学的叙事研究》荣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工作期间,曾到成都石室中学顶岗工作半年,先后到加拿大温莎大学和日本进行短期访学培训基础教育教学。
■寄语:在细微成就中不断产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拜感。
■王涛 男 1984年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物理学(光学方向),主要从事光波散射与光探测的研究。
■荣誉称号:曾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福建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3),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师范大学“狮山学者”杰出青年学者,四川师范大学2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度/2017年度理科科研十佳,四川师范大学2019年/2021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西南地区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理科学报青年编委等荣誉称号。
■优秀事迹:
王涛博士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2016年5月—7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2021年9月-2022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南开大学)。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课程《光学》和研究生课程《高等光学》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近十年来,王涛博士主要从事光波散射与光探测的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光波散射过程中的基础物理问题。构造了半软边介质的物理模型,发现了光波散射过程中的光谱开关现象,讨论了影响光谱开关现象的物理因素;发现了光波散射过程中的等价理论现象,讨论了光波散射过程中出现等价现象的条件,解释了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误码的原因。这些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王涛博士特别注重学生的培养。研究生方面,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其中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伍浩、蒋祯菲、潘晓宁3人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伍浩硕士毕业后赴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蒋祯菲硕士毕业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本科生方面,年均指导本科生10余人,分别从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指导、科学研究指导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后多人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王涛博士不仅关心学生的科研成果,而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的人生规划。通过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方式,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科研状态和生活状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王涛博士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工作,曾担任物理教研室主任,四川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员;目前担任学院教工三支部党支部书记、四川师范大学理科学报青年编委。
■寄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汪瑞,男,1988年1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商学院
■学科专业:会计专硕、审计专硕、会计学学硕、企业管理学硕。主要从事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公司治理、国企改革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社科菁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优秀事迹:
科研成就方面,所完成的科研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先后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度关注国家和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1项,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省部级项目7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高度重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我省改革实践的现实需要,公开发表SSCI、SCI、CSSCI等期刊论文近30篇,高被引论文1篇,成果被他引300余次,出版专著教材4部。
教学成就方面,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系主任创新实施财务管理与大数据分析相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专业于2020年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育人实效方面,积极投入研究生培育工作,2021至2022年期间共指导会计专硕、审计专硕、会计学学硕30名在校研究生,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本人主持的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其中12人以四川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1人获得2022年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所指导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就职于华西医院、中国农业银行、蜀道集团、阿里巴巴、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四川轻化工大学等优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相关工作。
社会活动方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3份建议报告被四川省委政研室《智库成果专报》、四川省社科联《重要成果专报》、成都市社科联《社科成果要报》刊发,并分别获得四川省委副书记、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时任四川省副省长王凤朝等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兼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德阳商业投资集团外部董事,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
■刘敏 女 1964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文学院
■学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研究
■所获荣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四次,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优秀事迹:
刘敏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四川省美学学会秘书长。在《文学评论》《文史哲》《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有《从冥神到畅神:论佛教与魏晋审美精神自觉》、《从畅玄到畅神:道教与魏晋美学关系论》;出版《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古宗教与自然审美》《先秦汉魏科技思想与美学理论研究》等学术专著。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与审美意识”、“魏晋南北朝道教美学研究”负责人,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美学》主讲教师。
■余虹 女 1968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文学院
■学科专业: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方向: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语文美育、语文教育学,中小学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教育。
■荣誉称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主讲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特聘专家。
■优秀事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子课题,四川省厅级课题多项。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7部,四川省规划教材1部。获教育部教职委教改成果二等奖一项,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所撰写的教学案例2020年、2022年连续两次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教学案例库。另外,主持“国培”示范项目、中西部项目二十余项,在全国做中华美育、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讲座四十余场。
■寄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愿研究生学子学思结合,做一个有学问又有思想的人。
■陈辉 男 1963年11月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学科专业:历史学。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专门史、历史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荣誉称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天府名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兼任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小学(中职)历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等。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教育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专家组专家,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标准研制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及中西部项目评审专家,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抽检评审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学历史教学》顾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四川省中小学历史学科培训首席教授,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等。获评四川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次)、四川师范大学首批劳动模范、四川师范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现代园丁奖”“学科教学论人才培养计划”(第1期、第4期)人选(考评均为“优秀”)。
■优秀事迹:
(1)科研成就。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10 余项,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11 部,在CSSCI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报刊文摘等转载。主持的10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四川省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等二等奖,部分研究成果为教育部采纳,面向全国推广。3篇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教育部‘国培计划’十周年典型案例库”。
(2)育人成效。近年来,所指导的5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其中2名研究生考上博士研究生。所指导的研究生在CSSCI发表学术论文9篇,参编著作4部。所指导的2名研究生的论文获评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5名研究生的论文获评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指导的12名研究生在全国历史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人数排名省属师范大学前列。10余名研究生分别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研究生科研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
(3)社会活动。曾作为访问学者,应邀赴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德国奥格斯堡大学、韩国东亚历史财团、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应邀赴全国各地举办有关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达400余场,被全国20余所知名中学和省(市)名师工作室(工作坊)聘为学术指导专家,合作的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所指导的数名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所主持的50余项“国培计划”历史教师培训示范项目位居全国第一,使我校率先取得“教育部国培中学历史培训机构资质”、历史学科培训进入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国家级教师培训第2名排行榜,并被教育部评为“‘国培计划’精品培训项目”,使我校成为全国历史国培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所主持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荣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当年参评的历史学科类唯一的获奖项目,后被推荐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览,成为历史学科类唯一参展项目。所主持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获第二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目前历史学科类唯一的获奖项目。
■寄语: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
■何伟,男,汉族,1972年7月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培养单位: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四川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第五届行业专家,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土资源部土地大调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项目及四川省县市区土地调查、规划、地价评估等项目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等4部;
■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质量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等奖励。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
■优秀事迹:
立人立德,树人树品。秉承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的培养教育理念,注重对研究生的思想引导和品德培养,将立德树人融入日常指导、学术科研和社会实践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格局的人。培养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毕业生先后获得重庆市、达州市“三八红旗手”、“优秀扶贫干部”等表彰。
地蕴自然,理道致远。深耕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生态安全、土地规划等领域,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在教学研究中,以“科教融合”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发展前沿,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学科认同感、归属感和科研探索精神。
因材施教,鱼渔双授。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等制定“一对一”的指导方案,侧重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理念,通过师生互动,认知学生性格和思想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体素质,强化“情商”的培养。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严谨治学,务本求实,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全方位为学生树立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好榜样。“冒酷暑、顶严寒”,走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第一线,足迹遍布川东岭谷、川西高原…身体力行践行时代使命,以身作则凸显时代担当。在科研上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在生活中,心系学生个人发展,教导学生要志存高远,选择理想,选择坚守;切记浮躁,脚踏实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寄语: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谭涌 男 1971年2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培养单位:体育学院
■学科专业:体育教学与训练
■荣誉称号:全国校园足球幼儿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先进工作者,四川师范大学首届师德先进工作者。
■优秀事迹:
谭涌,男,中共党员,体育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基础服务中心主任,国家级足球裁判员,亚足联B级教练员。现兼任首届全国幼儿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副秘书长、全国校园足球联赛裁判长、全国校园足球裁判员和指导员讲师。近年来,谭涌副教授把工作重点放在了专业课教学、社会服务、精准扶贫、校园足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躬耕专业教学,培养优秀人才
谭涌同志长期坚持在专业教学第一线,主要承担足球课程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和足球专业技能、师范技能,一些毕业生已成长为优秀足球人才。指导培养了5名国家级足球裁判员,如2008级郭荣贵现为四川省足球协会副秘书长。该同志还曾作为学院毕业生实习具体负责人,积极协调、安排和指导学生实习,推荐和促进学生就业。作为主要联络人,已促成了学院与金牛区、龙泉驿区、都江堰市等地方教育局的合作,推动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二、发挥专业特长,推广校园足球
谭涌同志作为全国和四川省校园足球专家,为四川省校园足球建设和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2018-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先进工作者;2020年作为四川省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研究调研组主要负责人,在全省21个地市州调研,并牵头撰写了《四川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了《校园足球游戏教程》等书籍。作为四川省领队,带领全省各个组别运动员参加了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冬令营活动, 27人入选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家队,入选人数为全国之首。作为2021年四川省首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团队成员密切合作,成功举办了本届赛事,其个人获得首届“贡嘎杯”优秀竞赛组织者称号。
三、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体育发展
谭涌同志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促进民族地区体育发展。近三年,参与对口帮扶凉山州普格县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联赛组织等工作,参与学校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获得校级立项:对口帮扶普格县夹铁乡校园体育赛事研究),帮助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2023年作为负责人实施了四川省学校体育支教活动,参与协调成都市“名师好课”行动计划,为成都偏远郊区开展送教服务活动。还参与深入茂县、北川等羌族聚居区推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升体育学科内涵建设。
四、负责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影响
谭涌同志作为学院基础服务中心主任,近年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为学院提质创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艰辛努力。作为主要组织者,连续4年争取、策划和组织我校承担四川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遴选活动,多次获得省教育厅表扬;2020年还承办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第五营区(小学组)活动,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省市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四川师范大学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并牵头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国培计划、地方体育师资及教练员培训班等社会培训项目,积极服务于基础教育,近年来,牵头申报、组织开展了相关体育活动、培训等20余次,服务地域遍布省内外。
五、严格要求自己,先锋作用突出
谭涌同志从教30年,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严于律己,积极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和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积极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师德师风良好,带头践行“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标准,做到了“四个相统一”,在服务全院师生过程中无私奉献,服从学院安排,积极努力工作,。该同志在学院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受到学院师生广泛赞誉。
【编辑:管理员】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610068 电话:028-84760732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后台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