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大模型的出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广泛、深入应用,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数智创新能力,本专业依托一个平台(四川师范大学创新实验研究中心),两个国家一流专业(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一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整合校内物理学、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科学教育、电气工程的专业优质师资,联动基础教育一线名校(成都石室中学、树德中学、成都七中)和其他著名高师院校(华中师范大学)、行业前沿(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山东远大朗威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四方面共建优质师资队伍,参考2025年版中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构建。
本专业的培养从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数字化实验、自制仪器、技术和工程教育、机器人与无人机操控、跨学科实践活动等六个维度展开,以项目制开设系列课程,全面贯彻Learn by doing理念,每次课都让学员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制作一件仪器。
二、培养目标
本微专业旨在通过数智赋能教学,聚焦借助数智实现教师办公流程自动化和高效化,通过智能体开发与应用课程,助力学生掌握应用数智技术提升职场竞争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智能体领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使其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岗位崭露头角;通过数字化科学实验课程,在“科学教育做加法”的大背景下,培养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通过工程和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做创新自制科学仪器,体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固化创新教育成果。联合中小学一线名校名师、行业专家,通过6门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就业选择范围,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拓宽学生就业面,引导学生通过系列学习有能力进入中小学担任科技创新教师、实验员或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数字化实验室建设、AI教学应用与课程开发;也可在教育科技企业从事教育产品研发、教育技术支持、课程设计等工作;此外,也可成为教育咨询师、培训师,为学校或区域提供数智教育解决方案与教师培训服务;最后,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背景的毕业生,也更容易在科普基地、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发挥专业特长。
三、招生对象
2023-2025级在校硕士研究生
四、培养方式
(一)修业年限:1学年(2学期)
(二)课程学分:6门课程(12个学分),课程设置计划详见附件1。
(三)授课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四)上课时间:2025-2026学年度周末和暑假。
五、招生计划
60人
六、师资配置
本专业整合校内物理学、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科学教育、电气工程等专业优质师资,联动基础教育一线名校(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和其他著名高师院校(华中师范大学)、行业前沿(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山东远大朗威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四方面共同组建了优质师资队伍。
七、结业要求
研究生修完课程并考核合格,颁发“数智创新教育”微专业结业证书。
八、报名时间
2025年10月13日-10月23日
九、报名与录取方式
(一)报名方式
有意愿报名的研究生可在研究生系统报名,报名方式如下:
1.使用校内网报名:进入研究生系统(https://yjsfw.sicnu.edu.cn/)——使用校内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点击“培养管理”——选择“学生社会考试报名”——点击“社会考试报名”——点击“数智创新教育”研究生微专业报名的“报名”按钮——核对本人基本信息——上传PDF签字盖章版《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微专业报名表》(见附件2,文件以“姓名”命名)——点击“确认并继续”——点击“报名完成”。
2.使用校外网报名:通过VPN登录——点击“内网入口”——在系统直通车板块选择“研究生系统”——点击“培养管理”——选择“学生社会考试报名”——点击“社会考试报名”——点击“数智创新教育”研究生微专业报名的“报名”按钮——核对本人基本信息——上传PDF签字盖章版《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微专业报名表》(见附件2,文件以“姓名”命名)——点击“确认并继续”——点击“报名完成”。
(二)录取方式
经“数智创新教育”研究生微专业招生工作小组审核后确定录取名单。
十、微专业课程费用
不收取修读费用。
十一、招生咨询电话
联系人:高老师,联系电话:028-84481556。为便于开展后续工作,有意愿报名的研究生请加QQ群(249466295)。
研究生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2025年10月13日
编辑:刘洋洋 审核:张俊慧 终审:雍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610068 电话:028-84760732(综合办公室);028-84760693(招生咨询) 四川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后台管理 |